8月6日,中国石化宣布在集团公司重大项目建设中首次成功应用人工智能评片技术,仅用7分钟便高效完成了505张射线底片的分析任务。本次应用的结果评价在缺陷识别准确率、查全率等关键指标上均达到预期目标,标志着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无损检测正式迈入智能化新阶段,展现了央企在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中的示范作用。当前正值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相关政策也持续加力。一场以场景开放为核心、以行业赋能为目标的人工智能产业革命正在全国铺开。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会议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坚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夯实产业基础和严守安全防线三大路径。其中,特别提到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支持技术落地。
国务院国资委近期从进一步落地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夯实基础底座供给能力、建设完善开放生态等三方面,对国资央企推进“人工智能+”提出具体要求。金融配套政策也在积极跟进完善。对于支持算力、数据等人工智能基础要素的发展,8月5日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强对数据和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支持,积极运用融资租赁、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在政策强力引导下,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多层次、多领域加力推进“人工智能+”落地。
近日发布的首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聚焦打造人工智能+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具身智能、新型工业化等应用标杆。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国资央企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拥有的系统级、高价值应用场景,以及覆盖产业链(设计院所、装备制造、运营)所形成的数据闭环能力,这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支持。首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集中在大模型、行业底座,例如“核电智能安全运行”“特高压输电智能巡检”“深海油气装备数字孪生”——都是事关国家战略的领域。
地方层面,应用场景的开放主要聚焦交通、城市治理和当地特色行业产业领域等。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当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广州正广泛征集各领域可开放的应用场景、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创新发展的智能终端。第一批拟开放的国资场景中收集16家市属国企的60个可开放的应用场景,涵盖交通、制造、城市治理、能源环保、旅游休闲、网络安全、数据治理等方面。今年早前,浙江省国资委发布浙江国企首批26个“人工智能+”场景清单,涵盖交通、制造、服务、能源、建筑、金融、新材料、环保8个重点领域,面向社会开放;深圳市国资委发布的市属企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领域。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节点,其场景开放承担着为技术创新搭建现实实验室的特殊功能。当地方政府将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复杂场景转化为技术创新实验场,实质上是在重构产学研协作的底层逻辑,这种协作模式既能加速技术产品化进程,又能确保关键技术路线的公共属性。
为高效对接场景需求与技术供给,国务院国资委近期还发布了人工智能“焕新社区”平台,提供“算力、模型、数据、国产、场景、专区”六大类核心功能。
朱克力认为,与商业机构侧重产品服务不同,国资平台的独特价值在于打造技术创新的公共基础设施。这种定位需要体现在技术中立性、接口标准化和服务普惠性等方面。关键在于建立分层级的协作机制,基础算法层需要保持开放共享,应用开发层则鼓励差异化竞争。建议通过设立开源贡献激励机制,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在基础技术层形成共建合力,同时完善知识产权确权体系保护应用创新成果。这种分层协作既能避免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又能维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周丽莎认为,当前阶段的关键是发挥国资央企的系统级场景优势,通过形成算力、模型、数据模块,再通过敏捷治理机制降低全社会创新试错成本,最终形成国企搭台、多元主体“唱戏”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趋势。
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