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
在阅读本文之前,您不妨点击关注,成为我的铁粉。这样,您就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文章推送,免费掌握党史热点和领袖故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他外祖父家的唐家圪(唐家圪,音gē)度过的。那里的青山绿水、田野草木以及亲戚朋友们,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成为他记忆中不可磨灭的温馨画面。
在外祖父家,这个被亲人昵称为“石三伢子”的小男孩,与一帮表兄弟们一同度过了宛如童话般的快乐时光。尽管后来他四处奔波、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但毛泽东总是深深怀念着唐家圪的青山绿水,怀念着外祖家那浓浓的人情味。
毛泽东出生后,由于母亲文氏的前两胎均在襁褓中夭折,外婆对这个幸存的孩子格外疼爱,坚持要将他留在身边亲自照顾。外祖母虽然子孙满堂,但她将更多的宠爱集中在这位体质较弱的外孙身上。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毛泽东不仅成功避开了早夭的风险,身体也渐渐变得白净健壮。外婆由此坚信,毛泽东有着命硬的“八字”。直到八岁多,父亲才接他回到韶山冲开始系统读书。
展开剩余87%当时,毛泽东的外祖父和两个叔伯共育有十多个儿女,以及二十多个孙辈。尽管人口众多,这一家人却和睦相处,组成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直至1927年才开始分家。
毛泽东在舅舅和舅妈们的疼爱与重视下成长,他们甚至把毛泽东和他们自己的儿子们排在一起来看待,毛泽东排行23,兄弟泽民排24,泽覃排26。
大舅文玉瑞(1853—1920)排行第七,是毛泽东自幼拜为干爹的人,深得他的厚爱。每次毛泽东到外祖家,都会和大舅同桌吃饭、同床而眠。大舅要求严格,但待他如亲生儿子般疼爱。
二舅文玉钦(1859—1929)排行第八,性格温和、品行端正,曾读过几年私塾,知书达理。二舅在家开馆授徒,对毛泽东的成长十分关心,常带他去旁听课程,激励他努力学习,这对毛泽东影响深远。1929年2月22日,湖南军阀许克祥的部队持枪包围唐家圪,二舅被捆绑押至株木塘,并关押在颜家湾。经过多方营救,他才得以脱险,但身体受创,最终于同年5月21日病逝。
毛泽东的十几位表兄弟和一些表弟表妹都是他的好友。他们经常一同放牛、采摘猪草、拾取野外的肥料,生活简单而快乐。还有几位表兄是他的老师,比如姨表兄王季范,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校;表兄文运昌毕业于湘乡县立师范,他们比毛泽东大约十岁,教他识字读书,既是兄弟也是师长。
大家相处和睦融洽,使得“石三伢子”经常乐不思蜀。每当韶山家里有人来接他回去,他总会躲藏,怕离开这片充满欢笑的乐土。然而,长辈们对他的特别宠爱,也引起了其他姨表兄弟的羡慕和嫉妒。在这热闹的家庭氛围中,他学会了敏感察言观色,性格也变得活泼而内敛,多情而又倔强。
唐家圪,是毛泽东专属的“外婆的澎湖湾”,那里留下了许多他童年趣事和动人故事。
据文家老人回忆,毛泽东从小活泼大胆,与众不同。雷电交加、大雨如注时,年仅两岁的他常常待不住,非要跑到屋外淋雨。尽管外婆和舅舅舅妈百般阻拦,毛泽东却吵闹得不可开交。长辈们只好撑开油纸伞,将他抱到雨中,听着雨点砸在伞面上的“乒乓”声,看着雨幕中朦胧的白色景象,小“石三伢子”兴奋得手舞足蹈,充满了童真的欢愉。
一次,毛泽东邀约表兄弟及邻居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外面的大路上玩起了“过家家”。孩子们敲起“锣鼓”,模拟婚礼场面井然有序。不久,他们又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毛泽东扮演老鹰,忽而猛虎下山,忽而声东击西,抓住一个个“小鸡”,玩得兴致盎然。
正当孩子们玩得开心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于童心,也想逗逗他们。他故意板起脸来,摇晃手中小刀,装作要割掉孩子们耳朵的样子。孩子们惊恐地撒腿跑开,只有戴着红帽子的毛泽东迎着老人走去。
老人抓住毛泽东,威胁说:“逮住了你,先从你耳朵割起!”一边说,一边轻轻捏着他的耳朵。毛泽东却不怕,歪头说:“老阿公,你为何要割我的耳朵?我爹打得过你,要是你割了我的耳朵,他会砍掉你的手!”
这几句话逗得老人哈哈大笑,笑着将毛泽东高高托起,说:“说得好,将来定有出息,老夫不割你的耳朵了!”老人笑着离开,孩子们围过来,纷纷佩服毛泽东的勇气,问他为何不怕老人。毛泽东回答:“怕什么,他不敢真的动手。”
还有一次,毛泽东和一群伙伴到枞角塘对面的山上放牛,后来又去河套田边割草。割着割着,一位田主走来,提出给他们出谜语,猜对了才允许割草,猜不出来草就得留下。
田主说:“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似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伙伴们七嘴八舌地猜:“磨刀石”,“铁钉”,“粉丝”,“豆腐”,全都错了。毛泽东默默思索,拿着镰刀在地上画着,最后从容说道:“这四句形容的是邹家冲石灰窑烧出来的石灰。”
田主连拍肩膀称赞:“不错,还是文家的外孙聪明。”
文四阿公回忆,有次他和毛泽东一起放牛,毛泽东在巨石边的“雨坛庙”前撒尿。迷信的文四赶紧制止:“石三,相公,那里是菩萨,别撒尿,菩萨会显灵的!”
毛泽东不以为然,反而笑说:“显什么鬼灵,我偏要试试,看他显不显灵。”文四无奈只好拉他下来。
毛泽东的活泼、沉思和无畏,在唐家圪表现得淋漓尽致,远非一般孩童可比。
有一天,他从韶山冲经过滴水洞旁的滑油潭去外婆家,途中在大坪石砚冲口遇到唐家圪名门赵家的少爷。赵少爷身材高大,衣着华丽,经常仗势欺人。此番他故意挡路,要考验毛泽东的才智,若答不上来,就让他从胯下爬过。
毛泽东毫不畏惧,答应了挑战。赵少爷出题:“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
毛泽东沉思后说:“赵是赵公帅,钱是有钱无钱的钱,孙是龟孙,李是理的谐音。宋朝皇帝赵匡胤曾说,有钱龟孙不讲理。”
话里带刺,赵少爷怒不可遏,硬说不能算赢。毛泽东觉得气已出,便罢了。
回到唐家托,他对表兄弟们说:“逢善就莫欺,逢恶就莫怕。”
毛泽东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不信邪、敢对抗的性格。他的自信与顽强,显得执拗而坚韧,这也在他思想和个性的成熟过程中持续显现。
唐家圪附近有座保安寺,常有人去焚香拜佛,毛泽东和伙伴们也常去玩耍。寺里种满了凤仙花(俗称指甲花),花开时五彩斑斓,绚丽夺目。毛泽东常采摘花朵和果实,观察它们的生命力。
成熟的指甲花果实轻轻一捏会弹开,种子旋转飞出,四处生根,尤在盛夏时节,花叶茂盛,傲视炎阳。受此启发,已读过“四书五经”的毛泽东即兴作诗,童声吟唱着: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借指甲花以言志,彰显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理想。
毛泽东与表兄文泮香、文涧泉、文运昌、文枚青、文南松等人同桌共餐、同床共眠、同劳动游戏、共读书识字。后来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上学时,大部分假期都在外婆家度过。他与表兄弟感情深厚,每次放假回唐家圪,都用节省下的伙食费买些新鲜食品,带回分给大家。
有一次,毛泽东在湘乡大坪章公桥店买了“笔杆子糖”,带回唐家圪。几个表兄弟围着他,他一一分糖,每人两根刚好分完。最小的表弟吵着要多分些,毛泽东耐心解释:“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打倒腐朽官府,为的是让天下人人均田均富。我们兄弟间也要遵守均田均富的原则,不能谁多分。”
他的解释打消了争执,大家心服口服。
唐家圪,是毛泽东的外婆家,是他心灵的港湾。1911年春,他进入湘乡驻省中学,从此开始了边求学边探索真理的革命之路,最终成长为职业革命家。尽管他后来天南地北、戎马倥偬,但依旧时常怀念唐家圪的青山绿水和亲人。
1937年11月27日,身处陕北的毛泽东给表兄文运昌写信:“我为全社会出力,也包括我敬爱的外家和家乡所有穷苦人。我十分牵挂外家诸兄弟子侄……希望常与你们保持通信,得到你们的片纸只字,我都感到欢喜。”
温馨提示:平台规则规定,只有您多与我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能成为铁粉。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别忘了点个关注哦,成为铁粉后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推送。
---
这样改写后,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内容更丰富具体。你觉得这样可以吗?需要我帮你调整什么地方?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